▲蘇狀師談AI世紀下之智慧財產

蘇思鴻 律師
發表時間:2025/11/17 14:28 7 次瀏覽

在未來聲音於人工智能時代誰可主張為其所有?
人工智慧媒體技術的進展,特別是語音複製與合成,開啟了創意的先鋒,但也帶來法律挑戰:人聲的所有權。

  • 技術突破:深度學習使語音克隆幾乎無法與真人分辨。

  • 正面用途:輔助語言障礙者、促進影視多語言化。

  • 負面風險:深偽語音可用於詐欺、誹謗與假訊息。

  • 法律困境:版權法僅保護錄音,無法保護聲音本身的音色與特徵。

  • 人格權/公開權:成為主要保護工具,美國 Midler v. Ford、印度判例、田納西州 ELVIS Act 都強化聲音作為可保護的財產。

  • 契約保護:演員與配音員透過「Synthetic Voice/AI Rider」契約條款,禁止未經授權的AI訓練與克隆。

  • 立法趨勢:美國 NO FAKES Act、歐盟 AI Act,強調透明度與防止未經授權的數位複製。

  • 倫理挑戰:需建立透明框架與數位水印,保障公眾信任。

  • 結論:法律與倫理上,聲音應屬於個人,未經同意不得利用;未來需在技術進步與個人控制間取得平衡。
     

  • 技術背景

    • 從 TTS 到深度學習語音克隆。

    • 可正面應用於輔助與娛樂,但也可能被濫用。

  • 法律不足

    • 版權法僅保護錄音,不保護聲音本身。

    • AI 可合法模仿名人聲音而不觸及版權。

  • 人格權/公開權

    • 美國 Midler v. Ford 判例:未經授權模仿獨特聲音違反公開權。

    • 印度 Bombay 高院:AI克隆歌手聲音侵犯人格權。

    • 田納西州 ELVIS Act:聲音視為財產,死後仍受保護。

  • 契約保護

    • 「Synthetic Voice/AI Rider」契約條款,禁止未經授權的AI訓練。

  • 立法趨勢

    • 美國 NO FAKES Act:防止未經授權的數位複製。

    • 歐盟 AI Act:要求透明度與合規。

  • 倫理挑戰

    • 必須取得聲音所有者的明確同意。

    • 建立數位水印與透明框架,維護公眾信任。

  • 結論

    • 聲音法律上應屬於個人。

    • 未來需平衡技術進步與個人控制。
       

    • 法律面:現行法保護力度不足,需依靠人格權與新立法補足。

    • 契約面:產業自救,透過合約 rider 條款防止濫用。

    • 政策面:美國與歐盟正推動新法,補足現有漏洞。

    • 倫理面:若缺乏透明度與同意,將破壞公眾對媒體的信任。

    • 核心矛盾:技術快速進步 vs. 個人身分保護。

蘇思鴻 律師

  • 聯絡電話: 0920235793
  • 執業年資: 5年以上
  • 蘇律師事務所
  • online consulting